離岸風機遮蔽鳥類行進路線,且葉片運轉時可能造成鳥擊,衝擊鳥類生存,既降低台灣鳥種多樣性,又破壞海鳥與候鳥遷徙路徑?
離岸風電開發過程中,生態保育一直是重要考量。對於外界關切風機是否會阻礙鳥類遷徙或導致鳥擊,目前政府與業者已透過環評機制與科學研究,採取多項措施來減輕對鳥類的影響。

環評第一線把關
開發商提出生態保護承諾
在風場環評階段,主管機關、相關部會、專家學者皆針對不同案場,要求各開發商提出具體的生態保護承諾,如針對鳥群保護,提出設定風機間距距離最小值,以預留鳥類遷徙的空間廊道,避免影響鳥群的行進路線。
離岸風場建置對於鳥類衝擊小 規劃預留鳥類遷徙廊道
此外,根據丹麥學者 Fox 與 Petersen 於 2019 年研究指出,離岸風機對於多數鳥類衝擊較小。因海洋的棲地特徵較為均質,對多數鳥類而言,棲地替代性高。只要風場設置前,預先針對鳥類生態評估,避開生物熱區進行架設,且風機規模不過於廣大,在規劃階段預留鳥類遷徙廊道,並擴大離岸風機之間的距離,對鳥類的影響相對輕微。
產學界相互合作 致力於降低鳥類傷害
業者也積極與學界合作,以平衡案場開發與生態保育,例如天豐新能源與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衛星追蹤技術,精準追蹤黑面琵鷺的遷徙模式與棲息地利用,發現黑面琵鷺對風場的迴避率高達 99.5% ,遠高於早期環評的預估,這表示黑面琵鷺受到風機撞擊的風險比過去想像的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