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不是基載電力,未來電網將極度不穩定?

台灣進入非核時代,但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高,無法取代傳統的發電方式成為穩定的基載電力,容易讓台灣陷入缺電的危機?

許多人認為基載電力重要,是因為將「有無基載電力」和「電力穩定性」畫上等號,也因此質疑使用再生能源就無法維持供電穩定。事實上,再生能源雖然確實具備「間歇性」特質,但這並不代表提高再生能源比例會有供電不穩的問題。

 

電力結構隨能源轉型改變 走向多元分散的發電模式是必經之路

為因應淨零減碳的趨勢,台灣乃至全球都走在能源轉型道路上,而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改變的不只是電力的來源,更是對電力系統的運作與配置進行革新——從依賴單一的大型發電來源(如燃煤、燃氣發電)作為基載電力,走向「多元、分散、智慧調度」的發電模式,包含多種再生能源、燃氣加上碳捕捉、甚至氫能等來源。再生能源並不是「全部取代」,而是「逐步主力化」,搭配其他能源一起提供安全、穩定的電力。

從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年3月公布之「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來看,政府規劃到 2050 年再生能源的占比為60~70 %、氫氣9~12 %、燃氣加上碳捕捉為 20~27 %。夏天與日間可以太陽光電為主力,冬季和夜間補位則可依賴離岸風電,再加上升降載快速的水力、燃氣做彈性搭配。

電力供給的預測與規劃也是重要工作,而風能和光能的電力輸出變動都是可以被預測的,且隨著科技發展,預測精準度也持續提升,能夠提前進行電力的調度。

國際經驗顯示再生能源占比提高 也可穩定維持供電

事實上,越來越多國家的再生能源佔比超過50%,如德國去年的再生能源佔比59%,且以風力發電為主要來源;丹麥低碳電力佔總電力的接近80%,其中風力發電占了一半以上(約52%),但仍可維持穩定的供電,就證明了供電的穩定性與再生能源佔比的高低無關。

全球能源轉型的經驗證明,再生能源若搭配適當的電網設計、儲能技術與即時調度,就有能力支撐穩定供電,逐步取代傳統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