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是海洋惡鄰居,破壞多樣性?

離岸風機打樁在海床上,入侵魚類生活環境,會改變魚群生態,破壞海洋多樣性?

台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在規劃與施工階段,已納入完整的海洋生態評估與保育機制,同時積極推動風場與海洋生態共存的解方。

環評第一線把關  
開發商提出生態保護承諾

在風場環評階段,主管機關與相關專家會針對不同案場的海下生態特性,要求開發商提出具體的保育承諾,包括限制施工期間的水下噪音分貝、避開特定繁殖期施工、定期清除風機與海纜上的廢棄漁網等,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干擾與傷害。

離岸風機提升生態多樣性  創造新海洋棲地

許多研究與實務觀察皆指出,風機的設置的確具有魚礁聚魚及保護區培育資源的正面效益。根據丹麥水產資源研究所的研究,離岸風場完工後,風機的基座和沖刷防護的物體是硬基質,會成為附着生物藉以定居的基礎,基座本體也有附著生物及誘集魚類的效果,呈現出從海面到海底的立體魚礁效果。讓水產資源有增無減,且越近風機,物種數及豐度就越多,顯示風機非但未破壞生態,反而創造新的海洋棲地。

藉由妥善管理  離岸風場可成保育區域

海洋大學邵廣昭教授也以 40 年研究人工魚礁培育魚類資源的經驗指出,若妥善管理,離岸風場可視為「其他有效保育措施區域(OECM)」,讓離岸風場與漁業共存共榮,兼顧生態、生產和生活,才能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