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成為鯨豚殺手?

離岸風機以及施工團隊破壞鯨豚的生存環境,甚至使鯨豚擱淺的數量增加,成為鯨豚殺手?

部分民眾與團體擔心,離岸風機將破壞鯨豚生存環境,更造成鯨豚擱淺數量增加。

風場施工時期鯨豚擱淺數下降
施工完畢鯨豚再次現身

根據海委會海洋保育署針對國內鯨豚擱淺事件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於 2019 年的鯨豚擱淺總數為 150 ,死亡總數為 132 ,此二數字於 2022 年分別為 144 及 119 ,並未於離岸風電 2020 - 2022 年建設期間有顯著變化,甚至有些許降低。根據海保署公開之報告,以鯨豚擱淺月份分析發現,鯨豚擱淺發生高峰分布於 1-4 月,而 9-10 月後又逐漸增加,對應於離岸風電施工密集期間 6-9 月則為鯨豚擱淺數量相對較少的期間。

而擱淺發生較多為秋冬之際,反為離岸風電因風浪過大,暫停施工之期間。

經濟部能源署也針對示範風場進行開發前、中、後的生態監測調查,完成台灣第一份離岸風場營運期間的生態報告。報告比對水下聲學資料發現,在海洋風場區施工期間(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的鯨豚活動量雖有降低,但施工後(2020年)活動量回到與施工前(2018年)的數據,代表鯨豚時工完畢後,再次回到原活動區域。

風場開發期間  嚴格執行鯨豚保護措施

台灣離岸風場所有海事工程施工期間,皆嚴格遵守環評承諾。按環評承諾要求,所有打樁期間,一定配置合格鯨豚觀察員,監測作業區間無鯨豚靠近。再者「緩啟動」的打樁,初期以低能量進行打樁作業,也可有效提醒相關鯨豚遠離作業地區。對於噪音的減低,離岸風場施工也使用高標準的雙層氣泡帷幕來阻隔噪音,並隨時監測噪音數值。

各風場專案業者皆恪守風場開發與海洋環境、生物保育平衡發展之使命,協力保護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