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打樁重創鯨豚聽力?

離岸風機施工打樁過程會造成水下噪音,影響對聲音敏感的鯨豚,可能使他們迷失方向,更可能重創他們的聽力?

許多民眾擔心,離岸風電的施工與運轉可能造成鯨豚的生存問題。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致力於與環境取得平衡,也最大程度地避免對生態的負面影響,以確保建置再生能源的同時,守護海洋的多元生態。

台灣西部海域有豐富的生態,鯨豚也是這片海域中的住客,大家常會好奇,離岸風電在施工和運轉時,要怎麼和鯨豚共存?

這些問題,在離岸風電開發時當然也都有考量,離岸風電的發展致力於與環境取得平衡,也極力避免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各場址選址需進行環評,在可能有鯨豚出沒的區域內,都有研擬風場遭遇鯨豚時的因應對策跟後續改善措施。除此之外,風場多設有鯨豚觀察員制度,以確保建置再生能源的同時,守護海洋的多元生態。

環評把關第一道防線
開發選址避免生態敏感區

風場選址與環評階段,已避開各項環境敏感區域,包含海洋委員會預告之「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不會成為風場區域,更依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環評結論,針對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擴增 1,000 公尺緩衝帶。

另外,視個案需要,可能涵蓋水下噪音限制、船速限制及鯨豚監測與救援機制,平衡生態保護與能源發展。

透過水聲阻尼器與氣泡帷幕技術降低噪音對鯨豚影響

由於鯨豚對聲音敏感,在個別環境影響評估中,降低同一時間打樁的風機數量,減輕噪音影響。同時業者會在施工時採用水聲阻尼器、氣泡帷幕等技術,前者透過充滿氣體和泡沫的氣球調整共振頻率;後者在基樁周圍持續從海底製造氣泡捕捉噪音,藉由各種水下施工技術有效阻隔噪音,並隨時監測噪音數值,降低聲音對鯨豚干擾。

此外,更有部分案場導入不需使用打樁來進行安裝的工法,如沃旭能源的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採用管架式負壓沉箱(suction bucket jacket, SBJ)水下基礎,這種水下基礎是一體成型的,採用一個水下基礎加上三個沉箱的構造,施工的時候是直接將沉箱落到海底,可免去打樁的過程,將施工時的水下噪音降到更低的水準。

設置鯨豚觀察員  一但鯨豚靠近警戒區即停止打樁

為確保離岸風機運轉與施工過程內不對鯨豚產生太多影響,多數風場皆設有鯨豚觀察員制度,確保打樁作業進行時,周遭一定距離內不得有鯨豚靠近。鯨豚觀察員配合目測與儀器可監測到打樁方圓約 2 公里的範圍,一旦發現鯨豚進入方圓 750 公尺的警戒區,就會通知停止打樁。

支持「鯨豚保護守則」  風場開發與生態保護站在一起

簽署鯨豚保護守則簽署儀式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更在 2024 年 12 月舉辦「離岸風場生態研究發表會暨簽署鯨豚保護守則簽署儀式」,推出為臺灣量身打造的「鯨豚保護守則」,期望與離岸風電業者共同守護案場周遭的鯨豚及海洋環境生態,獲得彰芳西島風場、中能風場、允能風場簽署響應,是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持續與生態保護對話平衡的重要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