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嚴重虧損是因為高價收購光電、風電所導致,如果繼續使用離岸風電就會持續虧損,最後不得不因此漲電價?
經濟部多次澄清,台電虧損主因為烏俄戰爭導致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台電為平穩電價而吸收燃料上漲成本所致,並非因收購任何綠電而導致。

台電虧損主因是因烏俄戰爭上漲的燃料成本
收購綠電成本佔總支出不到一成
2022、2023年台電發購電燃料成本連續兩年逾6千億,是戰前的兩倍以上,再加上台電在此時期配合穩定物價的政策方向,3年間吸收民生、工業電價達6,000億元,才是導致虧損的主要原因。
台電也澄清,收購綠電的成本佔總支出不到10%。以2023年的狀況為例,台電總支出約1兆元,再生能源購電的支出約900億元,但採購發電燃料的成本高達6100億元。可見收購綠電不是影響財務狀況的主因,也不會是電價需要調漲的主因。
離岸風電已進入零補貼階段
且直接售電予民間企業 不影響民生用電價格
現今離岸風電在台灣已結束躉購費率(註1)階段,進入零補貼階段。且離岸風電也是台灣最快由躉購轉為競價模式的再生能源。
現階段風場大多採直接與有需求的民間企業簽訂購售電合約的經營方式,也就是說直接將電賣給民間企業,大家常可以看到知名企業購買綠電的新聞,大多屬於此類交易方式。
也就是說,目前離岸風電的商業模式已逐漸轉向自由的綠電市場交易,在這種交易模式下,價格完全取決於購售電雙方達成商業上的合意,並不影響到台電與民生電價。日前,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的渢妙一期風場已與六家企業簽署購電合約,風場預計發出的電力已完售,證明台灣的離岸風電交易已邁入新階段。
此外,離岸風電產業也持續為台灣打造更有韌性的電力環境,台灣潛力場址風場至2025年後全數完工併網時,累計將支付超過300億元新台幣作為台電加強電網費用,協助完善能源轉型所需的基礎建設。
適度調整電價反應成本 才能創造健康的能源環境
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24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調查」資料顯示,不分政黨、過半民眾都支持電價應比照油價,隨供電成本做適當調整。TOWIA也同樣支持國內電價應反映目前燃料等相關成本,同時促進再生能源發展與應用,提高整體電力使用效率及降低碳足跡,朝淨零轉型目標加速邁進。
【補充說明】
註1:躉購(Feed-In Tariff, FIT)是一種在再生能源發展初期,為了鼓勵更多業者投入開發而衍生的「保證收購」制度。政府每年會針對不同類型能源訂出不同的收購費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即可以此費率將電賣給收購單位(在台灣就是台電)。在再生能源發展越趨成熟後,躉購制度就會退場,讓綠電回到自由市場交易。躉購制度參考自德國2000年的《再生能源法》,此制度也成功讓德國再生能源裝置量迅速提升,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是常見的再生能源發展支持政策。